相关阅读:北京中轴线南起点永定门城楼申遗未完变会所
时评:永定门变会所是以权谋私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25日电(记者谢维谢东樱马婷婷李正穹) 3月25日,中国青年网刊发《北京中轴线南起点永定门城楼申遗未完变会所》报道,在网上引起强烈反响。之后,中国青年网记者致电北京市文物局局长孔繁峙,孔繁峙表示对此事尚不知情,并严肃回应说:“申遗文物里决不允许有会所存在。”随即安排文物执法队赴现场查处,同时力邀中国青年网记者一同前往。
永定门城楼大门两侧分别有两个面积相差无几的房间,东侧房间内为售票处和资讯站,可通过楼梯直达二楼的中轴图片展区。西侧房间则是此前记者暗访到的可进行用餐和休息的会所。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李璞摄
#p#副标题#e#可进行用餐和休息的会所的大门入口,平时封锁,不对普通游客开放。
城门楼内部使用明火东城区文委承认失误
今天上午十点,北京东城区文委主任李承刚和文物执法大队人员以及永定门城楼负责人、永定文化促进会会长李访瑞,带领中国青年网记者对城楼各处进行了环视,尤其是之前不对游客开放的西侧房间也大方地向记者开放。对之前本网报道中所说的豪华包房、卫生间和休息室,以及改造完毕的厨房,李承刚与李访瑞均表示这是为城门楼的保安等工作人员使用。但是对于曾提及的使用明火,他们矢口否认。“我们这里用的都是电磁炉,这口电炒锅至少用了10年。但是煤气罐,绝对没用过,也的确没有使用过”。
#p#副标题#e#
3月25日,记者在永定门城楼内厨房看到的电磁炉。中国青年网记者谢东樱摄
在二楼展厅外,记者看到放着几个消防罐,李承刚指着红色的铁罐对中国青年网记者一再强调:“这是消防栓,不是燃气罐。这里根本不允许使用明火。”但之后当他们看到中国青年网记者出示的该会所使用酒精燃料的照片时,一直陪同在侧的永定文化保护促进会会长李访瑞亲口承认:“虽然东城区文委多次表示不许使用明火,但他们的确使用过酒精炉作为用餐时的火锅燃料。”
李承刚告诉记者:“在城楼内使用酒精炉原则上坚决不允许,但由于文物资源和监管资源的不对称,员工行为上的疏忽是存在的,这是我们的失误。”
是经营性会所还是员工餐厅?负责人闪烁其词
但当中国青年网记者问到是否有将永定门城门的西侧房间作为营利性会所对方开放时,李访瑞显然很不耐烦,含糊地说道:“我们这点弹丸之地,怎么盈利?盈多少利?只不过员工吃点职工餐,或是带朋友参观之余吃一口便饭。难道总让客人饿着肚子?”对于本网已经刊发的该会所用餐现场、红酒杯等照片,和记者所说的之前曾试图以游客身份在这里订餐招待客人、工作人员并没有拒绝并表示需请示一下再回电话的情况,李访瑞没能给出正面回答。他只是强调,用餐只对来这里搞活动的人和内部工作人员开放。
“来我们这里搞个活动给个2000块的场地费,然后我们让他们在这里吃顿饭,这能算营利式会所吗?”李访瑞说。
但一位网友告诉中国青年网记者,他亲自在此会所用过不止一次餐,人均消费在500元左右。
#p#副标题#e#
文物内搞经营,合法还是合理?
李承刚对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永定门城楼目前只是普查级文物,尚不具备市级、国家级文物的管理水准。“众所周知,永定门是复建的。它到底算不算文物,在几年前都是颇有争议的事情。另外,文物能不能搞对外经营,实际上如今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明确规定。”他举例说,西安的大明宫就经常承接演出,现阶段,将此类现象定义为“保护性开发利用”无疑更合理。
而此前,著名文保专家罗哲文曾就“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是不是文物”这一问题有过定性。罗哲文认为,衡量一座建筑是否是文物,除了看其历史价值、有无复建的必要外,还要看它是否尊重“原地位”、“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及“原工艺”五大因素。而根据北京日报报道,永定门城楼复建工程在原址采用原材料、原形制、原结构、原工艺进行。因此,罗哲文认为,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文物属性不容怀疑。
在中国青年网记者再三追问下,李访瑞透露,两年前永定门城楼搞过对外承包,并在不久后收回。执法大队的相关负责人则认为法律条文中的“文物不能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和“文物不能经营”属于两个概念。“我们现在新的社会条件会不断涌现新问题,有的现象是法律既没有禁止也没有允许的。这在执法方面是灰色地带。执法之前,一定弄清楚,概念的出处在哪儿,依据在哪儿,怎么去定性?”
针对永定门城楼部分建筑变身会所的情况,着名土地维权专家、致力于北京胡同保护工作的华新民女士在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永定门城楼是属于全社会的公共财产,不能成为私人会所,而在文物建筑中不能使用明火,更是法律中明文规定的,这种明文规定的事情根本不需要被讨论“。 根据《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第十二条规定,禁止利用古建筑当旅店、食堂、招待所或职工宿舍。禁止在古建筑的主要殿屋进行生产、生活用火。
此外,依据2011年8月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管理规定(试行)》,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经营性活动禁止背离公共文化属性﹔不得租赁、承包、转让、抵押文物保护单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商业开发﹔禁止妨碍公共安全,对文物保护单位造成安全隐患。